一夜之间,沾上新冠治疗概念的千金藤素火了。
近日,我国科学家发现千金藤素可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消息,在A股被爆炒。“千金藤素”概念股争相站上风口。
同时也闹出两大“乌龙”。
带有“千金”二字的千金药业(600479.SH)连收两个涨停。云南白药(000538.SZ)声称旗下大理药业有千金藤,而后大理药业(603963.SH)同样一字涨停。
后来人们发现原来是“误炒”。
千金药业主要治疗妇科,只有千金没有千金藤,只有黄藤。大理药业也表示自己并非云南白药下属公司,只是恰巧和云南白药下属公司同名。
时下疫情还在继续,不管是新冠疫苗企业还是新冠治疗药企业都受到广泛关注。那么,现在国内各个条线上攻关新冠的企业们过得如何?
-1-
5月10日,我国科学家发现10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这一消息开始在网络流传后,“千金藤素”概念股应运而生。
除了乌龙股之外,生物谷(833266.BJ)、华北制药(600812.SH)、方盛制药(603998.SH)、步长制药(603858.SH)等多只个股确实也纷纷应声上涨。从涨幅来看,北交所上市公司生物谷(833266.BJ)涨幅最猛,大涨29.97%。
然而,千金药业、华北制药、尔康制药(603998.SH)、九芝堂(000989.SZ)等药企很快就澄清“无相关产品”。其实,在目前已披露公告的上市公司中,真正与千金藤素有关的是阿拉丁(688179.SH)。
只是,阿拉丁公告其产品“千金藤素”在2021年的销售额合计为1.02万元,目前该产品销量较往年未发生明显变化。
生物谷公告称,公司2004年后未再继续生产主要用于治疗肿瘤病人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千金藤素片。
有药企明确澄清,也有药企羞答答地“蹭流量”。
比如,盘龙药业表示公司没有涉及千金藤相关产品,公司具备从植物中提取千金藤素常用的一系列工艺和提取纯化技术。
云南白药表示,公司将持续跟踪千金藤素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莱茵生物表示,将密切跟进千金藤素相关信息与需求情况。
似乎只要是蹭上新冠治疗概念,股价就能上涨一波,涨幅大的短时间内能达到三四倍。只是,大涨的狂欢之后往往接着就是大跌。
在A股资本市场上,股民这种盲目跟风的操作并不稀奇。事实上,不止在资本市场,现货市场同样经历了一波价格飙涨。
千金藤在中药材市场的价格也从20-50元每公斤涨到最低160元每公斤,价格涨了8倍左右。此外,种苗价格的涨幅更是超过10倍。
千金藤素为防己科植物千金藤、地不容中分离提取的双节基异喹啉生物碱。作为一款老牌中成药,千金藤素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目前,相关成药在国内外均已上市,临床超过40年。
千金藤素尚未经人体临床试验,最后能否成为新冠的治疗药物还尚未可知。不过,在“千金藤素”热之前,一些新冠口服药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频频相传。
-2-
近两年以来,药企们“兵分多路”沿着各路线寻求攻克新冠病毒的办法。
新冠毒株不断变化,没有能够阻止病毒突破性感染的完美疫苗,新冠治疗用药变得炙手可热。
新冠口服药是终结疫情恐惧的最后一块拼图,具有便捷、易量产等特性,是药企们不可能舍弃的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新冠口服药在研产品共计14款,包括8个3CL蛋白酶抑制剂,4个RNA聚合酶抑制剂。
其实,自4月份开始,国产新冠药便逐渐热起来了,主要原因是第一款药物的上市即将获批。
目前我国在紧急研发中国产小分子新冠口服药中,进程最快的三款为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君实生物(688180.SH)的VV116、开拓药业(-B 09939 .HK)的普克鲁胺。
跟这三家相比,先声药业的SIM0417(3CL抑制剂)及歌礼制药(-B 01672.HK)的ASC11(3CL抑制剂)及ASC10(RdRp抑制剂)都尚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此外,更多国内药企争相抢滩新冠口服药板块。
云顶新药(-B01952.HK)旗下的EDDC-2214也有望今年下半年启动。绿叶制药(02186.HK)、广生堂(300436.SZ)、复宏汉霖(02696.HK)、神州细胞(688520.SH)等多家国内生物企业都在新冠口服药上有所布局。
据国金证券预计,未来会形成“疫苗+中和抗体+小分子治疗药物”三管齐下,共同控制疫情的格局。西南证券也曾预计,全球新冠口服药物市场规模为数十亿至上百亿美元。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目前新冠口服药走在最前面的是默沙东和辉瑞。
据两家公司2022年一季度财报数据,默沙东研发的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在今年一季度实现收入32亿美元,超过全年预期销售额的一半。
而辉瑞的Paxlovid第一季度收入14.7亿美元,美国市场销售占比69%。辉瑞预测,该药全年销售为220亿美元。
尽管新药研发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市场中就没有大A股解决不了的难题,专治各种不服。
比如,新冠口服药概念股早已经经历过大大小小几轮追捧。作为阿兹夫定生产经销商的新华制药(000756.SZ)曾在17天收获13板。
-3-
疫苗行业也不缺“一夜暴富”的故事。
相比新冠治疗药物,疫苗接种的人群数以“亿”计,且毒株变异,连续接种成为趋势,这也让一些疫苗公司“一飞冲天”。
在去年新冠疫苗紧俏时,一些抢先上市的疫苗企业取得不错的业绩。
作为国内新冠“疫苗之王”,2021年绝对是科兴生物的高光之年。
在2019年,科兴生物(SVA.OQ)的营收还只有2.461亿美元,但在2020年增长至5.106亿美元。
2021年,科兴生物营收194亿美元(约1280亿元),增长37倍;实现净利润145亿美元(约956亿元),增长78倍。
一年豪赚900多亿元,平均每天赚2.68亿元。这个赚钱速度,超过了“三桶油”中利润最高的中石油。对于业绩暴增,科兴生物直言:销售额增长主要来自新冠疫苗。
国内“疫苗一哥”智飞生物(300122.SZ)业绩起飞,也要归功于新冠疫苗。
智飞生物2021年营收306亿元,同比翻了一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2倍。这主要得益于当年3月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上市。
据推算,2021年新冠疫苗为智飞生物贡献了约70亿元的净利润。
2021年之前,康希诺(668185.SH)一直处于研发投入期,公司净利一直为负值。直到它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问世。
康希诺去年实现营收43亿元,同比增长171倍。净利润达19.14亿元,这个数据在2020年还是-3.97亿元。
从研发投入对比来看,科兴生物生产的新冠疫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耗时、烧钱。2021年科兴生物投入10.24亿元,研发占营收比例不足1%。而康希诺研发投入9.05亿元,占到营收的21.05%。
虽然业绩远不如科兴生物,但康希诺手里也握着一张“牌”。今年4月,康希诺生物称其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已获临床试验批件。
此外,据创头条(ID:ctoutiao)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国内核酸药物领域投融资事件达29起,投融资金额达130亿元。其中,一些mRNA领域的头部企业,如斯微生物、艾博生物、新合生物、启辰生生物等都先后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目前,国内踏进mRNA新冠疫苗领域的企业已超过10家。
只是,在疫情前期吃到阶段性红利的的疫苗企业,面对着新冠口服药物的即将到来,吃“独食”享暴利的窗口时间也并不太多。
前段时间,科兴生物陷入“恶意扣押年终奖,违法裁员”风波。然而,尹卫东早前曾说:“我需要我的企业盈利,也希望我们的产品到时候没有用武之地”。
这就着实有点凡尔赛了。
如果您还希望阅读更多深度内容,也可以关注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官方公众号。从这里,一起走进北交所。
登录后发表评论